《矽谷群瞎传》中有这麽一个桥段,剧中角色Erlich说:「我会像史蒂夫一样干出一番大事业。」工程师出身的主角Richard反问:「你说的史蒂夫是谁?贾伯斯(Steven Paul Jobs)还是沃兹尼克(Stephen Gary Wozniak)?」
「贾伯斯只是一个展示者,他其实一行代码都没写过。严格地说,是沃兹缔造了苹果。」Richard接着说。
「苹果的奠基人到底是谁?」这个问题在80年代以前,或许还有讨论的价值和空间。但从1981年之後,这个问题不再有意义,因为沃兹离开了苹果。之後贾伯斯推出的那些划时代的苹果产品,都与沃兹无关。
今天,提到沃兹,大部分人仍会冠以「苹果联合创始人」的头衔。也有人会说,Apple II仍是沃兹尼克实现过的最大成就。换言之,离开苹果之後,沃兹「一事无成」。答案真的这麽简单吗?从1981年到现在,沃兹尼克到底经历了什麽?40年後,他到底成为了谁?
Woz,电子工程师
1950年,沃兹尼克出生於加州的一个中产家庭。他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。在沃兹还很小的时候,父亲就开始指导他学习电子技术。沃兹也的确继承了父亲的工程师天赋,13岁时,他就考取了美国业余无线电执照,成为了一名「火腿族」(业余无线电收发爱好者)。
中学时期,沃兹开始对数字电路产生兴趣。初中时,他用晶体管自己组装出了一台「加减法器」。高中时,他因为在电子工程上展现出极高天赋,被老师介绍到本地一家电子公司打工,开始接触编程语言。
那是60年代,「计算机」还只是一个非常初级的概念,更多只是一种规模更大的「数字电路」而已。沃兹站在个人电脑时代来临的前夜,即将掀开幕布,开啓一个新的时代。在他身边,是另一个将要改变世界的年轻人——史蒂夫.贾伯斯。
贾伯斯和沃兹尼克就读同一所高中,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听音乐,贾伯斯之所以会对电子技术感兴趣,很大程度上就是受沃兹影响。贾伯斯和沃兹尼克有不少共同点,比如他们都喜欢音乐,都是「反文化运动」中的嬉皮士先锋。以及,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从大学休学、退学。
1975年,从大学休学的沃兹,加入了一个「家酿电脑俱乐部」。「家酿」这个词出自「家酿啤酒」,当时身处技术浪潮潮头的人们认为,计算机也应该可以像啤酒一样,在车库里,由自己亲手酿造。加入俱乐部後不久,沃兹决定和贾伯斯一起,在贾伯斯养父母的车库里,「酿造」自己的计算机。
几个月後,1975年夏天的一个晚上,沃兹终於调试好了一块自制「电脑主板」。他将这块主板,和一台黑白电视机的电路连在一起,又将写好了程序的「卡带」插在主板上,敲击键盘,电视机萤幕上就出现了字母。
就这样,沃兹组装出了一台「个人电脑」,品尝到它的滋味,後来,这台电脑被命名为Apple I。基於这台电脑,沃兹和贾伯斯一起,创办了苹果电脑公司。他们最终卖出了约150台Apple I,赚到了苹果的第一桶金。
靠着这笔钱,沃兹又开发了性能更强、功能更多,能显示彩色,各方面产品完成度都更高的Apple II。Apple II成为了历史上第一台取得商业成功的「个人电脑」。甚至可以说,它翻开了人类文明的新篇章。
站在今天的视角回顾历史,也正是从Apple II开始,电脑不再是「数字电路的集合」。特别是到了80年代,图形化界面的浪潮席卷而来。之後,电脑用户、软体工程师,都不再需要懂「电子工程」,不需要懂基本的数字电路结构。
但沃兹并没有从「电子工程师」的身份里走出来,他一直是一个单纯的「工程师」。离开苹果之後,沃兹先是回到大学,完成了之前未完成的学业;之後又设计制造了一系列「小发明」,包括一款能够控制家里所有电器的「万能遥控器」,和一个基於GPS的物品追踪器——「宙斯之轮」。
不得不说,沃兹对需求的洞察非常精准。无论「遥控」还是「追踪」,今天的「智能家居」,苹果的AirTag,都是在满足类似的需求。但相比今天那些基於网络协议的成熟产品,沃兹的万能遥控器、「宙斯之轮」从基本理念上就落後了太多。它是一个基於「前互联网时代」思维造出来的东西,自然没有取得商业成功。
但沃兹仍然「乐在其中」。对他来说,发明的乐趣并不一定是要改变世界。他从生活中发现问题,用工程方法去解决问题,这个过程本身就已经足够有趣。怀着一颗电子工程师的初心,他度过了离开苹果之後的40年。
Woz,任性的天才
除了作为工程师专业的一面,沃兹也有「孩子气」的一面。少年时期的沃兹非常「贪玩」,喜欢搞恶作剧。中学时,他曾制作过一个会发出嘀嗒声的「电子倒计时器」,啓动时,很像定时炸弹上的计时模块。
沃兹把它放到同学的课桌抽屉里,想吓吓同学。结果,是路过的校长先听见了计时器的滴答声,吓得校长魂飞魄散。最後,沃兹受到了停课两天,在青少年拘留中心拘留一晚的处分。
但沃兹并没有因此就变得「规矩」起来。1969年,刚进入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的沃兹,就因「入侵学校的计算机系统」被开除。回到家乡湾区之後,他又开发了一套电话系统,想假借美国总统尼克森的名义,给罗马教皇打电话。
除了被高中处分、被大学开除,沃兹的「贪玩」甚至将他带到过生死边缘。1981年,沃兹驾驶一架A36TC小飞机,从加州的天空公园机场尝试起飞。飞机在爬升阶段出现故障,摔落回跑道。失控的飞机在冲破两道护栏後,最终撞上机场边缘的路堤,才停下来。
沃兹在事故中受伤,出现了短期失忆的症状。也正是因为这次事故,让沃兹决定暂时离开苹果,回到加州伯克利大学,完成自己当年未完成的学业。经历飞机事故,沃兹似乎改变了很多,但他仍保持着孩子般单纯的好奇心。
1982年,离开苹果後的沃兹出资举办了两场「美国音乐节」(US Festival),邀请了不少当时的摇滚巨星,其中包括U2乐队。值得一提的是,後来苹果也和U2联名推出了一款特别版iPod播放器,那是苹果历史上唯一一次和明星合作推出产品。
进入90年代,沃兹在一所小学当了10年的电脑老师。他将教育视为自己人生的第二个长期目标,因为对学生来说,拥有一个好老师,至关重要。2017年,他又创立了一家在线教育公司Woz U,向任何有知识需求的用户提供教育内容。
回顾沃兹离开苹果的40年,他所做的每一件事,似乎都是为了满足自己。 他将「亲手做具体的事」视为最高级的自我实现,这件事能不能在商业上取得成功、改变世界,反而没那麽重要。
今年,沃兹又刚刚参与创办一家太空公司——Privateer Space。他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「太空上的Google地图」,定位并清理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,帮助太空飞行器安全地上天。他们的口号是「帮助人类维持太空安全性和可触及性」。
工程师拯救世界
就像电视剧《矽谷群瞎传》里,工程师出身的Richard将沃兹奉为苹果的奠基人。也有另一派观点认为,沃兹的一生,除了Apple II之外,再无什麽真正的成就。
46年前,沃兹和贾伯斯共同创办了苹果公司。名字同为史蒂夫的两个人,恰似这个世界的「一体两面」,贾伯斯是「远见者」,沃兹则是「实干家」。这两种人到底谁更重要,可能永远争不出一个答案。
如果要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两者,沃兹作为工程师,更像是「播种者」,他开发技术,种下种子,不知道未来会如何。贾伯斯则是「灌溉者」,通过悉心照料,让一颗好种子发芽、生长,成长为改变世界的产品。
对世界来说,想要进步,两种人都不可或缺,只不过在今天,或许有太多人都想成为贾伯斯,少有人愿意成为沃兹。毕竟,只有前者才能站在聚光灯下,受万众瞩目,获得巨大回报。太多人都在想,下一个「原爆点」在哪里,却少有人真的动手,去点燃那一个火花。
一切的关键仍在於心态。沃兹并不关心自己是不是「苹果公司奠基人」,他最终成为了自己。在他的人生词典里,「乐在其中」就是最好的状态。他可以是个人电脑时代引路人,但也可以是恶作剧鬼才、是万能遥控器发明家、是小学电脑教师,以及,最重要的,他是一个工程师。
1980年,苹果公司上市前夕,沃兹做了一个决定:任何苹果员工,都能以5美元的优惠价,从自己手里购买股票。这个价格,只相当於IPO定价的四分之一不到,几乎是「半卖半送」。他之所以这麽做,是因为当时的贾伯斯,没有为大部分苹果员工准备股票。而沃兹认为,员工为公司做出了贡献,应当让他们也成为公司的「主人」。
40年後,为员工派发股票,已经成为今天网路创业公司的一种惯例。沃兹通过这种方式,放弃了大约45万股苹果股票,这部分股票的价值,在今天,高达160亿美元,远超沃兹的身价。但对沃兹来说,「赚大钱」从不是目标,甚至不是目标之一。
他最终成为了自己,一个「永远亲手做事」、「不在乎商业成功」的工程天才。
这就足够了。
本文经授权转载自:极客公园
责任编辑:吴佩臻、钱玉紘